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奉献精品、开创未来
企业愿景
实力建筑、恒久传承
核心价值观
诚信务实、契而不舍
企业精神
创新突破、奋发有为
企业作风
知行合一、坚忍不拔
管理理念
强基固本、精益求精
人力理念
尚贤任能、德才兼备
经营理念
重信守诺、共建共赢
团队理念
凝心聚力、致高行远
创新理念
博采众长、自主自强
廉洁理念
慎独慎微、从严从实
学习理念
学无止境、学以致用
质量理念
专心专注、精心精品
安全理念
敬畏生命、本质安全
风险理念
事先防范、过程管控

中央宣讲团在晋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文章来源: 工会 作者: 转自建投集团工会    发表时间: 2019/11/15    点击量: 2422

楼阳生
(2019.11.11)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重点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交流认识和体会。

  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 年10 月28 日至31 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执政70 周年之际,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并在全会闭幕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是去年2 月底召开的,到上个月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整整20 个月。这20 个月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是党史课、历史课,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工作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英明。只要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中央以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全面系统回答“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决定》说明的时候指出:“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基于上述考虑,今年2 月28 日、3 月29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竞争。”制度强则国强,制度弱则国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制度竞争力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紧迫。因此说,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回顾一百多年前,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先后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近百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才开始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到现在已经超过100 年,世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也经历了100 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认为社会主义即将终结的声音甚嚣尘上,唱衰中国的舆论也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整个历史过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进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的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同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
  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既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的逻辑展开,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具体构成特别是“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的系统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实现这个重大课题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最新历史答卷。
  第二,《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既高度提纲挈领,又非常简洁鲜明;既强调科学理论指导,又明确重大方针原则;既提出目标任务,又指明战略重点;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行动纲领。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所谓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比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所谓基本制度,就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的制度。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基本经济制度。
  所谓重要制度,就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包括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法制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所有制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居于顶层的根本制度,是其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体系化总称。正如《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决定》还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两句话,就是理解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二者最权威的解释、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二O 二O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作了战略安排。
  “第一阶段,从二O 二O 年到二O 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从二O 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标和对表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到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O 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安排是完全契合、高度对应的。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保障;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实现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13 个方面的工作部署,既催人奋进、前景可期,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勾画出了未来30 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这个责任人,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
  第三,《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决定》第一次全面总结、系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奥秘和治理奥秘,第一次完整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第一次对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作出了顶层设计、全面部署,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远的战略眼光、坚定的制度自信、深厚的政治定力。这是一份掷地有声、坚定自信的政治宣示,是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变量很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党中央把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个重大课题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放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之中,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对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再一次郑重宣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治国理政的战略眼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向前进的强烈历史担当,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四中全会《决定》充分展现我党制度自信、执政成熟,从中体会党的伟大。
  第四,《决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最新成果。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诞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次重大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全党一致公认的,习总近平书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创立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决定》稿的形成同样倾注了总书记的心血、凝聚了总书记的智慧,是总书记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治国理政重要论述、深刻思考的“集大成”、再创新,是一次飞跃。
  确定四中全会的议题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从4 月3 日召开全会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0 月31 日全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四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数次审阅、批改文件稿。在两次起草组会议上,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当前和长远、理论和实践、守正和创新出发,深刻阐述全会议题的重大战略意义,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意义,为起草工作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原则、确定了重点,确保了起草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高效开展。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他同志也围绕《决定》起草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明确意见。同时,《决定》从起草到定稿,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全党动员,广泛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起草初期党中央发出通知,收到109 份意见建议;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收到修改建议1948 条;四中全会期间,参会同志对讨论稿提出227 条修改意见;最10 月31 日即将表决前,全会又对《决定》稿作出4 处重要修改。《决定》的形成过程,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决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国家治理探索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制度、治国理政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对于党长期执政、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对于人民幸福安康乃至对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取得胜利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深远历史意义和广泛世界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13 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全面深化。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对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国家制度建设的探索。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以延安为中心、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边区政府,按照“三三制”原则,以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建立各级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团结带领人民制定《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进而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当代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完成宪法部分内容修改,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中国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看一个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必须从政治上、从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邓小平同志1980 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系统、更全面、更权威。这些重要论述,既提出了制度优劣的评价标准,也为我们发展和完善各方面制度指明了方向。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13 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们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凝聚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
  第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我国已有法律270 多部、行政法规700 多部、地方性法规12000 多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明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
使全面依法治国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真正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第四,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中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蛟龙”深潜,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这些一件件大事,都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能够围绕共同的目标,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有力地办成一件件大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
  第五,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系统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共享国家发展和进步成果。1978 年至2018 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 个民族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由324 亿元增加到9.06 万亿元;贫困人口减少到603 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民族地区已全面普及从小学到初中9 年义务教育,西藏和新疆的南疆地区等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 年免费教育。实践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走过一些弯路,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因为坚持了这样的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52 年至201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1 亿元跃升至90.03 万亿元,实际增长174 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 元提高到6.46 万元,实际增长70 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和来源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重大制度条件。
  第七,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凝聚力,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第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们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后,我们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迈进方面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 年的不到50 元增至2.82 万元,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 岁提高到77 岁,就业人数达到7.8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5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6%。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 年的7.7 亿人减少至2018 年的1660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 年的97.5%下降至2018 年的1.7%,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九,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善于在改革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完全能够守正创新、把社会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的。
  第十,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能否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否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标尺。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1.75 亿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队伍不断发展,人才流动和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人才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充分挖掘我国人力资源大国潜力,把全社会各方面优秀人才不断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形成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展现的生动局面。
  第十一,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重要制度安排,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建军之魂。党的十八大后,人民军队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指引,坚决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习近平主席指挥,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战斗力不断增强。坚持党指挥枪,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实践证明的,也是必选长期坚持的。人民军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人民军队是能够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一支党和人民的军队。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1997 年至2018 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高于发达经济体同期平均增速,人均生产总值由2.6 万美元增至4.9 万美元。1999 年至2018 年,澳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人均生产总值由1.5 万美元增至8.3 万美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更加广阔。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台湾是完全适用的,“一国两制”也是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台湾只有回到祖国怀抱,才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回顾改革开放初期,1980 年大陆的GDP 为3071 亿美元,台湾为423亿美元,占大陆的比重不到1/7;到2018 年,大陆GDP 达到90 万亿人民币,而台湾仅3.9 万亿,占大陆的比重下降到1/23,仅比福建省(3.58 万亿)略多一点,预计今年或明年福建省的GDP 就会超过台湾。
  第十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独立自主是我们的建国方针,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把二者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在独立自主中不闭关锁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是解读新中国“两大奇迹”的一个重要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仅“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就同1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550 多项合作成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要稳定器和发展引擎,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凸显。
  以上13 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涵盖广泛,十分厚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治国理政中不懈探索奋斗的结晶,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必须倍加珍惜、全面坚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
  实践成果就是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大局没有发生大的波动,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乱象丛生,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政治极化严重,党派纷争不止,民粹主义高涨,种族歧视凸显,暴力事件频发,社会撕裂加剧,他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
  我们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关键一条要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国家那一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来衡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决定》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 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决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决定》从6 个方面部署了重要任务,分别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在这里,我重点强调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这个关键问题。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条红线。《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5 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决定》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决定》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决定》从4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在完善国家行政体制方面,二是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方面,三是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方面。四是在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方面,指出要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首次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提出,这一点意义十分重大。数据是生产要素,数据是战略资源,公共领域的数据更是重要国有资产。我们要紧跟5G 时代步伐,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政府治理赋能,加快建立决策科学、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政府运行模式,加快全省政务信息“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建设,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更好地推动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
  (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从5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二是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三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四是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五是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
  这里,强调一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事关山西转型发展。
  (六)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前车之鉴。《决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决定》还明确,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把文化从观念形态的要求提升到制度层面,而且是从根本制度层面强化刚性约束,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事业当中的根本性指导作用。
  (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方面,具体部署了4 项重点任务:一是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三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联系山西,一是今年一定要打好脱贫攻坚决战之战;二要加快“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三要推动“1331”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四要深入实施“136”兴医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五要健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八)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围绕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决定》具体提出5 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二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是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四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五是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九)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决定》指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决定》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4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今年山西要办好三件重要事情:一是制定生态保护红线,二是永久基本农田,三是城镇开发边界,三件事情同步进行, “三线”的规划工作,今年年底要形成送审稿,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
  (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决定》指出,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十一)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决定》还指出,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今年,香港问题的实质:一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刻意留下的钉子、埋下的隐患;二是美国敌对势力插手。
  (十二)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决定》指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决定》从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4 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我这里想强调,要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等等。
  (十三)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决定》提出3 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别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决定》强调,要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力;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要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制化。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要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切实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以上十三个方面的重大部署,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提出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有力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四、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到位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决定》从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支持各类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制度创新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坚持和巩固,二是完善和发展,三是遵守和执行。
  第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对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作出的制度安排。无论是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法制建设、制定政策措施,还是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守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这些制度,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表对标。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演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这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总书记指出,这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贯彻这次全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一体推动、一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
  第三,不折不扣遵守和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表现为制度本身的先进性,也取决于执行制度的人是否能够坚决有效地把制度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引导广大干部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了研究部署,骆惠宁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希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贯彻。省里的宣讲团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开展宣讲工作,有针对性向广大干部群众做好分层分类宣传教育,确保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进一步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同志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友情链接